张小宁博士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已经发表和被录用论文52篇,其中国际期刊上15篇,国际会议上18篇,国内论文19篇,SCI收录13篇,EI收录22篇。在交通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B》上发表论文6篇(第一作者3篇,第二作者3篇)。发表论文被引用63次(SCI),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被引用24次。独立出版专著一部,参与编写中文专著两部,英文专著一部。
张小宁博士是《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B&C》、《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等11本国际学术期刊和《同济大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中文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张小宁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完成国际合作项目1项。承担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第2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重要科研项目10多项。获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交通、运筹、管理领域著名学术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上发表论文7篇。截至2011年6月,研究成果被31个国家(地区)的331位学者正面他引343次。引用文献来源于43个国际学术期刊、31个中文学术期刊、30个学术会议。
张小宁博士是《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B&C》、《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等17本国际学术期刊和《同济大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中文期刊的特邀审稿人。
长期从事交通与物流系统优化与管理的研究及咨询工作。主要学术贡献有:
1、交通拥挤收费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多中心分层收费方案和多区域联动收费方案,运用图论理论对各种收费区域边界进行了数学定义,建立了同时确定最优收费地点和收费水平的“连续-离散组合变量”双层优化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上海市拥挤收费的可行性研究。
2、研究开发了基于进出口收费结构的交通配流模型和经济分析方法,并建立了社会系统最优的高速公路和公交网络新定价模型,并开发了基于路段变量的网络转换求解算法和软件,可以处理含上万个结点的巨型网络。成果被海内外学者应用于阪神高速公路和上海市公交网络的交通量预测和经济分析。
3、改进了Vickrey动态交通分析模型,建立了新的动态网络配流模型。运用新模型建立了基于“时空资源最优组合”的交通信号控制和交通信息诱导的动态优化理论,发现了网络扩建的动态Braess悖论,提出了五种解决Braess悖论问题的交通管理方法。
4、开发了两阶段优化模型和算法求解“上班出行+停车+下班出行”交通出行分布,发现了远程上班和弹性工作制缓解交通拥挤的机理。建立了面向停车空间不足的停车券分配及交易制度,缓解交通拥挤。
5、提出了交通OD调查统计中排除出行重复统计误差的“分层筛法”,并建立了预估遗漏出行统计的“梯形内插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上海市公路网的出行OD调查与统计。
6、运用分层评分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编制了我国第一个城市桥梁管理系统软件——上海市城市桥梁管理系统。
7、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lab空间和图像形态学的车牌定位算法和字符切分法,并建立神经元网络智能识别车辆牌照。运用背景差分法建立了基于视频数据的交通量统计方法,经测试精度达90%以上。
8、发现了沥青路面弯沉盆中的“惰性点”,建立了惰性点参数与路面结构的相关关系,并开发了基于惰性点的沥青路面结构模量反算方法,用于路面结构无破损评价和交通设施管理系统。
本文来自作者[千旋]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2002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千旋”
本文概览:张小宁博士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已经发表和被录用论文52篇,其中国际期刊上15篇,国际会议上18篇,国内论文19篇,SCI收录13篇,EI收录22篇。在交通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文章不错《张小宁的成就与荣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