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解读我国高校全面深化改革

论全面实行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破解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

“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和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大学发展来说,能否抓住这个战略窗口期,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调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陈吉宁说,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伟大跨越,目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

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表示,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好解决、好克服的问题大多已经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都是关系治理核心的关键问题,就在眼前,绕不过去,必须要啃。“北大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创一流的根本动力。”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指出,目前,上海已完成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正朝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目标迈进,在此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

改什么?——以“评价”为切入点

如果说,以往高等教育领域的单项改革是一首刚劲有力的钢琴独奏曲,那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如同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而评价就好比是“指挥棒”。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代表大会执行主席单位做咨询报告时表示,评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衡量,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理念引领,对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

“评价”关乎大学、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如何才能形成分类、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此次会议的执行主席单位综合有关咨询意见,在咨询报告中提出10条具体建议。刘建平在做咨询报告时介绍说,主要是要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模式、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规范和完善社会评价,努力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就大学评价而言,要改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对大学评价的最重要内容,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破解“千校一面”的局面,引导不同高校办出特色,以科学评价为基础,通过绩效拨款,引导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就教师评价而言,要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将师德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硬性指标,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就学生评价而言,推进差异性、多样性、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分类分行业评价,探索学生自我评价,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怎么改?——因校制宜,注重制度创新

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中国高校中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体现多样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

王恩哥认为,尽管学校的综合改革千头万绪,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要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认为,为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应以章程建设为统领,推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原有的传统制度框架,重点突出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追求的卓越教育制度、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权益制度、以学术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术权力制度、三大行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等,着力构建与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陈吉宁表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长远、牵动全局的重大任务,具有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但我们要有信心承担起综合改革历史任务,率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山东大学济南、威海、青岛三个校区,探索中国特色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办学模式。

三大校区在山东大学的统一管理下,对各自的学科进行布局,目的就在于提高办学质量。为此,山东大学与济南、威海、青岛三市均将签订“名校名市”协议。

根据发展规划,山东大学2011年将探索完善一校多地办学的发展模式,为形成“山东大学系统”做好体制机制设计。而在未来,将形成济南、青岛、威海三地办学、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三地校园的具体称目前尚未明确。“山东大学系统”是山东大学更新办学模式的一次尝试,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建设青岛校区。

将来山东大学可以表述为“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山东大学(威海)”。其中,青岛校区办学实现了高端性、国际性、特色性、标志性和绿色性。 “山大青岛校区第一期是理工学院以及高端人文学院,这个建设方向和青岛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市教育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今后将需要大量理工类的高端人才,青岛的地域优势加之山大的高校品牌优势,前景非常理想。

山东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也称,分校设立的院系主要是理工科的,因为要为建设蓝色经济区服务。

山大规划部门表示,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青岛校区定位于以理工科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学科的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校区,青岛校区建成后在院系设置时将会有生物类学科。根据定位,青岛校区理工科的发展将做增量考虑,而不是现有学科的整体搬迁和调整。

据青岛市教育局有关人士透露,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第一期是理工学院,这个建设方向和青岛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因为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今后将需要大量理工类的高端人才。

2013年3月14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到山东大学调研工作。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在作情况介绍时透露了青岛校区的学科布局,即以“存量调整为主、增量发展为辅”,规划建设海洋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工程、信息科学技术和管理学科5大学科集群,以及个别基础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科方向。 徐显明透露:“和山东大学的济南和威海两个校区相比,青岛校区要凸显高端性和国际性。不少国内外研究机构都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中国北方研究中心,在青岛校区,我们将打造东方高等研究中心。定位于理工科研究型校区的青岛校区,其特色是侧重为有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重点发展新兴高新学科;另外,在青岛校区本身的建设上,我们将会把校区打造成低碳、环保、生态的绿色校园。”

总招生规模不扩招

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山东大学本科招生计划基本维持在每年万人以上,2010年及2011年校本部减招至6500人,威海校区为3500人。2012年,山东大学宣布对本部和威海校区一体化招生,本科招生规模仍维持在1万人。

根据“攀越计划”中的人才培养主要指标,2015年和2020年,山东大学本科招生规模均为1万人。这一数字表明,在2020年前,山大本科生将稳定在1万人的规模,不再扩招。同时,该校硕士生招生规模将从2015年的每年5500人上升至2020年的6500人;博士生招生规模由2015年时的1500人升至2020年时的2000人。 山东大学对该校“青岛校区校园总体概念性规划方案”进行公示。从规划方案上看,青岛校区面朝大海,并有一条大道从校园里延伸到大海中的码头上。校园内将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剧院及国际宿舍区、行政中心、学生宿舍区、学院院落、运动中心、学生中心、购物中心等。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选址即墨市鳌山卫街道,占地3000亩,第一期工程是山东大学的理工学院,计划用地1300余亩。青岛校区将成为山大的第八校区,建成后可容纳3万名学生,山东大学也将成为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大学。在此之前,山东大学已在济南和威海有了校区,其中在济南的校区被分割为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兴隆山校区,现有校区面积总和为5355亩。青岛校区的土地为青岛市政府以无偿划拨形式给予。

山大方面表示,不少国内外研究机构都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中国北方研究中心。在青岛校区,山东大学将打造东方高等研究中心,同时开设国际教育学院,聚集一流专家、一流院系、一流科研机构。其特色是侧重为有山东地域优势的海洋经济、蓝色产业服务,重点发展新兴高新学科。

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而青岛则是这一核心区的“龙头”,同时青岛在总部经济、港口经济方面的辐射能力也在逐步显现。国内一些高校纷纷选择将本部搬迁到青岛,或是在青岛设立分校和产学研基地。青岛拥有学历教育高校22所,其中包含两所军校,本科学历高校达10所。

为建设一流大学,山东大学提出了“四大措施”,第一便是构筑“济南-青岛-威海”的“山东大学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山大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根据美国ESI统计,山东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等5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前100强。当一所大学有十几个学科能够进入世界前100强的时候,可以说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青岛校区还将会根据青岛发展定位,设计一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比如生物、金融、海洋海事研究等。具体的专业仍未确定,学校的学科设计委员会正在制定中。

山东大学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山东大学每年的招生计划在1万人左右,其中大约有3000多人在威海校区就读。山东大学(威海)的录取分数线都在山东省一本线以上,以2014年的录取线为例,其中文科高出一本线43分,理科高出一本线61分。而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迁入青岛后,知名度和招生情况都比过去好了许多,不少高校过去在重点本科线附近徘徊的专业分数线迅速攀升了十几二十几分,而许多二本专业分数也迅速逼近一本线,成为热门专业。

发展蓝图

山东大学要在青岛筹建新校区的消息从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传出后就备受外界关注。据介绍,新校区选址在即墨鳌山卫街道,占地面积为3000亩。

在此之前,山东大学已经在济南和威海拥有了两个校区,其中山东大学在济南市的校区被分割为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兴隆山校区6个校园,现有校区面积总和为5355亩,青岛校区的面积几乎将是所有校区中面积最大的。

领导关怀

2012年3月17日上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奠基典礼在青岛即墨市举行。

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奠基仪式上表示,把山东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十二五”期间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建设,对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希望山东大学努力搞好青岛校区建设,按照把青岛校区建成“高端人才集聚基地、高新科技成果研究基地、高新技术孵化转化基地和高端国际交流学术基地”和“中国最美丽校园”的建设目标,为服务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服务于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服务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做出独特贡献。

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百年山大时隔54年再次回归青岛,印证了山东大学与青岛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建设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有利于青岛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带动和提升青岛的人文品味和城市品质,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岛的发展。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该校正着力构建“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青岛校区的建设,将会使该系统变为现实。这是山东大学对中国高校办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将有助于拓展新的办学空间,汇聚高层次优秀人才,推动学科更新换代,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项目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湾畔,建设周期预计五年。奠基开工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项目一期工程将建起近3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区,可容纳近万名新生入学,规划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中心、国际文化融合和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最能体现中国高校特点的标志性校园之一。

2013年4月3日下午,青岛市市长张新起一行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现场进行工作调研。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等一同调研。张新起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表示肯定,认为青岛校区建设质量控制效果良好、现场规范有序、施工安全文明。他要求陪同考察的青岛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提供各方面支持,帮助山东大学解决青岛校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青岛校区按计划启用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条件。王琪珑一同考察教学楼E区的现场施工进程,并介绍了青岛校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分期实施的情况。青岛市政府秘书长李众民,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孙继,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哲,市发改委主任朱培吉,市教育局局长徐剑波,市规划局局长王亚军,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即墨市委书记刘赞松,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主任韩守信,国信集团总经理王建辉以及鳌山卫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等陪同调研。山东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青岛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孔令栋参加调研并介绍了目前校区场地平整、临时水电、教学楼E区施工建设进展情况。

本文来自作者[慕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757.html

(19)
慕卉的头像慕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慕卉的头像
    慕卉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慕卉”

  • 慕卉
    慕卉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论全面实行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在教育领域开展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 慕卉
    用户080501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你如何解读我国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