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王昌龄因为刚直不阿被人排挤,最后被朝廷贬官,李白作为他的好朋友,便撰写一首诗词作为临别礼物,希望王昌龄能够照顾好自己。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如图:
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用白描的手法,写景中暗寓节令。景中有情,景语即情语。
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用白描的手法。“过五溪”,聚焦”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让人们看到浪漫、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句“过五溪”遥相呼应。
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
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
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总之是李白50岁时所作。当时王昌岭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那个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开头便择取杨花(柳絮)和子规(杜鹃)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王昌龄要去的贬所在唐代人看来是不毛之地。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间,也写了气氛,又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了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因为李白当时人在扬州,没有办法亲自送别王昌龄,他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这里写得好的是用了人在夜间走路的一个常识“月亮走,我也走”,月亮总是默默地伴着我们走啊走这样的一个景象。
李白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夜郎县还要西边的地方去。(这个意向李白在他的《峨眉山月夜》里也用过一次。)
李白的诗歌总是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时空距离都不是他的障碍,用明月这一个意向,一下子就把朋友之间的情义表达的深沉含蓄而又那么的淋漓尽致。
本文来自作者[笑柳]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596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笑柳”
本文概览: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王昌龄因为刚直不阿被人排挤,最后被朝廷贬官,李白作为他的...
文章不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的写作背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