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什么

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古登堡界面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宾诺·古登堡(Gutenberg)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Gutenberg discontinuity),或称为古氏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多少千米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处称为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指纵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以古登堡界面为此命名。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左右。在地球内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1914年由美国学者古登堡发现,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古登堡界面定义: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1914年德国学者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千米/秒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

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本文来自作者[向卉]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4918.html

(21)
向卉的头像向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向卉的头像
    向卉 2025年08月22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向卉”

  • 向卉
    向卉 2025年08月22日

    本文概览: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古登堡界面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1...

  • 向卉
    用户082211 2025年08月22日

    文章不错《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