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八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如下:

一、八上孟子三章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八上孟子三章注释:

1、得道多助: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道:仁政。

2、失道寡助:不施行仁政的人会失去很多人的支持。寡助:失去民心。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时不如地利:即拥有好的天时比不上好的地利条件。地利不如人和:即拥有好的地利条件比不上内部团结民心所向。这两句说明了决定战争的主要因素不是天时和地利而是人和。

4、景春:人名。公孙衍、张仪:均为辅佐君王的大臣。岂不诚大丈夫哉?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孟子主要影响: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出处: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原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本文来自作者[夏波]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4752.html

(13)
夏波的头像夏波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夏波的头像
    夏波 2025年08月22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夏波”

  • 夏波
    夏波 2025年08月22日

    本文概览:八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如下:一、八上孟子三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 夏波
    用户082207 2025年08月22日

    文章不错《八上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