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
2021年2月1日,我和十多位传统文化老师一起开启了“孝经研习打卡”。当时我们坚持了超过100天,每天不间断。
在此次打卡中,将原文读了100遍,亲查生字,然后再研读注疏,思考如何力行,学思习行,计划走精读路线。
在读《孝经注疏》时,发现一个现象:注疏中时常大量征引《十三经》相关内容。
比如《孝经注疏》第一章:
1、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夫伯仲者,长幼之次也。仲尼有兄字伯,故曰仲。”其名则案桓六年《左传》:“申繻曰:名有五,其三曰以类命为象。”
2、《古文孝经》云“仲尼闲居”,盖为乘闲居而坐,与《论语》云“居!吾语汝”义同,而与下章“居则致其敬”不同。
3、凡侍有坐有立,此曾子侍即侍坐也。《曲礼》有侍坐于先生,侍坐于所尊,侍坐於君子。(编者按:《曲礼》是《礼记》的一部分内容)
4、正义曰:“子”者,孔子自谓。案《公羊传》云:“子者,男子通称也。”
5、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
6、正义曰:身谓躬也,体谓四支也,发谓毛发,肤谓皮肤。《礼运》曰:“四体既正,肤革充盈。”《诗》曰:“鬓发如云。”(编者按:《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诗》即《诗经》)
7、云“故不敢毁伤”者,毁谓亏辱,伤谓损伤。故夫子云:“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及郑注《周礼》“禁杀戮”云“见血为伤”是也。
8、《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诗·大雅》也。无念,念也。(编者按:《大雅》、《诗·大雅》即《诗经·大雅》)
9、“厥,其也”,《释言》文。(编者按:《释言》即《尔雅·释言》)
从上面摘录的九段内容,可以看到《孝经注疏》第一章引用《十三经》原文涉及《春秋左传》、《论语》、《礼记》、《春秋公羊传》、《尚书》、《诗经》、《尔雅》。《周礼》不是引用原文,引用的是郑玄注解《周礼》相关内容。
直接加间接,仅仅第一章注疏就涉及到了《十三经》中的八部经典,《孝经》十八章的注疏几乎每章都会涉及到《十三经》相关经典的引证。
另外发现一个问题,注疏往往只写简称,比如《诗经》,古人只写《诗》,还有的只写篇名,并不写书名,如《释言》,如果未读过一遍《尔雅》,可能就会想《释言》是哪本书?读过后,就大概知道,它是《尔雅》中的一篇内容。
《孝经》如是,推而广之,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注疏也一样会涉及大量《十三经》相关语句的引证。
如果没有对《十三经》的概览与大概篇目了解,仅仅这些都要频繁的去查找。
?当时就想:后续在读注疏中,如果能对《十三经》有一个整体概览,遇到某句大略能知在某书某章,读注疏是否就更容易些,且有了眼熟感呢?
此时便萌生了想要了解《十三经》的想法。
读《孝经注疏》序开篇,皇侃:“经者,常也,法也,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革,金石可消,而为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
感觉特别震撼,经典这么好的书,此生不读太可惜了。当下便立定决心:此后将以毕生精力投注于经学学习与弘扬中,坚持日日读经。同时内心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十三经》通读一遍!
《十三经》,是到了南宋时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越深入传统文化,查阅相关资料,越发感觉经学、经典的重要。
| 经学的重要性?|
《文心雕龙·宗经》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马一浮先生提出了“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的精辟观点。
马一浮先生沿用汉代典籍初称,六艺即是六经。他说:“经者常也,以道言谓之经。艺犹树艺,以教言谓之艺。”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两千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马一浮全集》(第一册上)
钱穆先生亦曾言:中国学术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孔子者,中国学术史上人格最高之标准,而六经则中国学术史上著述最高之标准也。自孔子以来二千四百年,学者言孔子必及六经,治六经者亦必及孔子。[ 钱穆《国学概论》,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页。]
顾颉刚先生在一九四一年撰写的《拟印行十三经新疏缘起》就发出警告:“《十三经》者,吾国文化之核心也。近世外患日亟,举国骇惊,丧其所守。自科举废而遂谬谓经学无与于人事,大师凋落,后学彷徨。苟由此道而不改,再历数十年,经学固沦胥以亡,我民族精神其能弗涣离其本耶?”
此言可谓振聋发聩!
李学勤先生在《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一文中评论废止经学说:“当时由于强调接受西学,在这种情况之下,蔡元培先生做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对于这一问题怎么评价,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可是经学被取消后,几十年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确实发现了问题,那就是经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禁区,很少有人愿意去研究它,很少有人愿意去碰它。”
《十三经》是传世文献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头、主干。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华渗透在民族的性格与心理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化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 此生至少读一遍《十三经》?|
在我心中,《十三经》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耸入云端,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思之,若以每经读100遍,然后再读注疏,然后再读下一本经典,一部一部读下来,不知何日能把《十三经》读过一遍?
处此中年,内心有一种淡淡的悲凉: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如果连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十三经》都不曾读过一遍,想来总是一种遗憾。
在《古今名人读书法》中看到一则内容: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一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四千九十五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减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着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
这段话更刺激了我想要挑战通读一遍《十三经》 全本原文的想法。虽然这不是熟读和背诵,但读过一遍《十三经》之后,可以再回过头来择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深入精读。
有此想法后,兴奋不已,于是也就有了寻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坚持的愿望。 这无疑是一次“诵读经典的长征”,我希望能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欢迎加入《十三经》诵读打卡活动,点亮2022年,助力中国梦。
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最早在南朝 梁国 刘勰 的《文心雕龙·指瑕》出现。以下是我整理的一年级下册《山青青》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山青青课文
山青青,
水青青,
鸟儿鸣叫一声声。
树青青,
草青青,
山花朵朵笑盈盈。
苗青青,
田青青,
春风春雨绿蒙蒙。
拓展
《山青青》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鸣、声”等六个生字,会写“叫、苗”等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正确认读“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会写”的字。
难点:从诵读中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师:谁能说说自己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畅所欲言)
二、揭示课题。《山青青》
生:齐读课题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小黑板。(以下生字带音节出示)
山水雨田鸟鸣叫声苗草蒙
2、指名拼读,并说识记方法。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去掉音节再指读、齐读。
5、用自己喜欢的生字组词、造句。
6、读课文。
A、指名读B、齐读
四、学习儿歌,朗读课文,想象画面,体会“山青青”的美。
1、指读儿歌,说说儿歌写了几句话?儿歌写了那些景物?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山水鸟树草花苗田风雨
2、这里的景色美不美?谁能把课文的美读出来。(指名读)
3、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还有一声声的鸟叫。两句话对比读读体会有什么不同。
A、“山青,水青,鸟儿鸣叫一声。”
B、“山青青,水青青,鸟儿鸣叫一声声。”
师:叠词的运用,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更突出了这个地方的山水之美,鸟叫之欢,鸟儿之多。
4、树是绿的,草也是绿的,在这满目绿色之中五颜六色的山花也探出了小脑袋,露出了张张笑脸。
请同学们笑一笑,大家互相看一看,同学们的笑可以说是笑盈盈。
5、指名读第二句话。(读出景色的美)
6、苗是绿的,田也是绿的,一切都被那蒙蒙的春风春雨吹绿了、染绿了。
教师出示,让学生体会“绿蒙蒙”的意思。
7、指名读第三句话。(读出景物的美)
五、读儿歌,让学生尽情享受山水的美。
1、教师按板书内容引读。
2、指名读、齐读。
3、男、女生对读。
4、用拍手的形式朗读。
5、背诵课文。
A、指名背B、全班齐背
六、总结课文
山青、水青、树青、草青、苗青、田青、鸟儿欢叫,花儿欢笑,这一切,沐浴在蒙蒙的春风春雨中。诗歌从颜色美:青青的世界,声音美:鸟儿鸣叫一声声,形态美:山花朵朵笑盈盈,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意图。
七、大胆想象,感悟内容。、
1、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课文,听完后,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不想画一画吗?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你们还可以画那些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小鱼、小蝴蝶、小蜜峰、小青蛙、小蝌蚪……)快快拿起你们的画笔画一画吧。
八.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山青青》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一年级的孩子总是以他们独特的眼光来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他们的想法与大人是不同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来实施教学的:
1、 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突破教学重...
一年级的孩子总是以他们独特的眼光来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他们的想法与大人是不同的。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来实施教学的:
1、 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突破教学重点。
冀教版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认字与学拼音同步,在课文教学中加大了识字量。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枯燥与乏味的,认起来也相当有困难。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把生字词做成了相应的实物,这样,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就把抽象的汉字与具体形象的情境结合起来,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识字,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
2、 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他们都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赏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无心的话语,他们都铭记在心里,甚至都成为他们在家里炫耀的资本。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总有一种期待。
在这一课的课堂上,我就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赏识激励评价,如:有位同学描述春天的画面:“我感觉下春雨了,小草更绿了,柳树更高兴了,在水里唱着快乐的歌,咕呱咕呱。”这个孩子能对以前学过的儿歌学以致用,这一点是多么可贵宾,我鼓励他的同时也将这一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每一个得到赏识的孩子他们都充满了自信,别的孩子也表现得更积极了。有时,赏识也是一种教学的契机,关键看教师如何把握, 如:在这节课当中,邱泽华同学读诗歌读得非常棒,那我就奖励他配乐读,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想象,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3、 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感受美,表达美。
《山青青》这首儿歌很美,山青,水青,树青,草青,苗青,田青,鸟儿鸣叫,花儿欢笑,这一切都沐浴在春风春雨里。这么美的儿歌,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感受: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利用画笔,表达画面——入情入境,品味美——载歌载舞,表达美。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课上完了,但大家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文来自作者[之慧青]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45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之慧青”
本文概览:| 缘起?| 2021年2月1日,我和十多位传统文化老师一起开启了“孝经研习打卡”。当时我们坚持了超过100天,每天不间断。 在此次打卡中,将原文读了100遍,亲查生字,然后...
文章不错《《十三经》全本朗读打卡活动缘起(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