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你能当众体罚学生。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不打击。学生有什么错误尽量的把学生叫到外面去说,而且谈话的声音不大,还给学生解释的机会。
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能,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教育,文化课不再是衡量学生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学生练好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是健康的,教师就应该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我班有个学生,前一段时间经常的请假,说是身体不舒服要看病,可是我发现他根本没有病,他在说谎,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之下才讲了实话,原来是他参加了一个跑酷俱乐部,周末就去训练,我当时就说,这是好事啊,通过训练提高身体的反应速度等各项素质,我支持,但是还要注意参加训练不能和学习相冲突,可以利用我们休息的时间,两周去一次,特殊情况再请假,此后,这位同学请假次数减少了许多,并且在学校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很多,上课也能集中精力。
再次,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现在的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很重视师生、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情感,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作为老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情感问题。而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对待情感问题,让学生保持清醒头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这种珍贵、纯洁的情感向着有利与生活、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当主动与学生多交流沟通。教和学的互动是在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但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是普遍现象。教师只与个别班干部和“好”交流,学生只愿与喜欢的教师交流。
首先,教师同学生交流沟通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而每个学生的天赋条件有差别,学习积极性差等特点。更有一些单亲、组合家庭,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习惯,吸烟、上网等。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世界,这就要求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孤僻,少言寡语,不善交流,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后来通过同他家人联系,才得知他小时候体弱多病,上小学初中时经常受欺负,父母年龄大,家庭条件不好。了解情况后,我认为他这样的性格可能与他的家庭有关系。因此,我常常找他谈心,从各方面开导他,感化他,关怀他。慢慢地,这位同学开始发生了转变,积极参加班上的活动,各方面表现都有了进步。
其次,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学生交流要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学生,要与他们交心谈心,坦诚相待。如果老师师能以亲切的语气随口叫出一位学生的名字时,他会感到愉悦,尤其是在师生接触交往的最初阶段,教师能很早记住他的名字,更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出乎意外的惊喜。学生会觉得获得了老师的尊重,对老师的亲切感骤增。相反,教师很少叫某些学生的名字,使这些学生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失落感。老师应当对学生的困难要热情帮助,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在学生身体不适时问嘘问暖;在平时交流中,拉拉家常,这些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
再次,与学生沟通,还应当勤与学生家长联系,赢得家长的信任,有他们配合做工作,效果会很不一样。经常和家长电话联系,特别是当学生请病假在家时,打电话用关切的语气问问病情好了没有,什么时侯能来上课。对我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家长会感动,他觉得老师很在意他的孩子,总是在电话里一再的表示感谢。家长会把老师的关心告诉子女,要求他们做出相应的回报。赢得家长的信任之后,工作开展起来就顺利的多,家长会配合协助你做好自己孩子的思想工作。
最后,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一些方法、策略。在与学生交流时,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个目光,一句鼓励,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波动,对师生关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当注意一些方法、策略。如有的老师能把学生所做过的错事记得一清二楚,并在学生犯错误时一股脑儿翻出,来个“新帐旧帐一起算”。但结果往往是自己越算越生气,学生则觉得没面子,非但不服气,还会来个“破罐子破摔”。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学生谈心也得注意方法和时机,单一的说教与恰到好处的谈话方法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注意谈话的技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细节远不止这些,只要老师能适时、适地的发现和处理好这些细节问题,就会让学生感觉到你的善解人意、亲切友好和平易近人,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老师应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
老师和学生长期相处,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需要老师能够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经常性地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与老师交换意见,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奋斗着。
四、老师应当做到言传身教
老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老师是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老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大方、幽默、风趣,真诚宽容的良好品质,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思路开阔,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把课讲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一方面,要向书本去学,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学、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争取能做到一专多能;另一方面,要向同行去学,要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当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绝不仅仅是上面所谈到的几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去探索,去总结,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就一定会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孩子在学校,师生关系很重要,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搞好师生关系呢?
师生关系良好,能促进学生发展和减少学生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学业的提高、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关键的还是家长的榜样作用,若家长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对人有礼貌,乐于助人,那么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有礼有爱心,自然就能与人建立良好关系,和老师相处也是如此。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要拿老师当“杀手锏”有的父母把孩子怕老师当成管教孩子的利器,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有情绪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平静下来,总是把老师搬出来吓唬、威胁孩子。对孩子说:“如果再不听话,“我管不了你,让*老师来管你好了!”“我已经跟*老师说了你的情况了,等着*老师收拾你吧!”这样对孩子说,也许会产生即时效果,孩子是听话了、屈服了,但是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总有一天,我们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些话会把老师“妖魔化”,让孩子对老师更加地抵触与抗拒,更加地不喜欢老师,更加地厌恶学习,永远也别指望孩子会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等到孩子出现逃学现象,或者待在家里不愿意去学校的时候,一切就都晚了。
多给孩子呈现老师的优点,以及和善的一面不要因为孩子说某位老师很严厉,很不喜欢、很怕某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产生成见,在背后诋毁老师,甚至去和老师作对,或者盲目地给孩子转学。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不想办法去面对问题,而只是消极地抱怨与逃避,非但不能妥善地解决问题,还对孩子形成了不好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了不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深入挖掘老师的优点,告诉孩子,老师虽然严厉,但是教学能力很高,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很有爱心。老师严厉也是为了孩子们好,并不是出于私心,并不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对你存有偏见,老师是一视同仁的。
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常常只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只注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这种“重教书,轻育人”或是“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目前在许多小学,尤其是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教书育人”是党和国家向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全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教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而且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因此,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要阵地的学校,完全没有理由忽视德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应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小学德育纲要》还指出:“各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最日常的途径”,这就是说,各科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承担着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每位教师的肩上。
可是,目前的德育现状却十分令人堪忧。现在许多学校根本未把德育放到与智育等同的位臵上来。在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学校对德育只是稍加要求,至于德育怎样进行,进行得怎样,却很少作过严格具体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从未要求过。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学校为了统一检测教学成绩,竟将以进行德育为主要任务的思品课也列为统考科目,片面地以分数来衡量思品课的教学成绩。而这种做法却导致了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分数,在思品课上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德育”,如何才能出效果?如何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通过对目前德育现状的深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
(1)应试教育的余毒。这几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余毒还很深,很多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未转变,应试教育之风在某些地方依然盛行。在这种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下,使学校和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只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只记得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忘了向学生渗透德育。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
(2)学校对德育的认识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现在很多学校以狠抓教学质量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大力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他们甚至认为德育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没有智育来的实惠,而德育只须走走形式,装装样子喊几声就可以了,无须费尽心机影响教学。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思品课一直都被视为“副课”,而在所谓“正课”的教学中,也从未要求渗透德育。
(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狭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较为淡薄。除思品课外,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基本上很难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在“主课”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会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教师将传授知识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渗不渗透德育无关紧要。而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也从未把德育列入评价体系中,只是片面地以“知识传授的如何”来衡量这节课的好坏。以上种种原因便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剩“教书”而无“育人”了。 另外,还有诸如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面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这诸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从何谈起?这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
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对目前的德育现状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应相互沟通,同心协力,采取相应对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从思想上根本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思想,从行动上坚决摒除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实际教学中,学校要把德育放到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来,做到“五育并举,德育先行”。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有意渗透德育;寻找结合点,有机渗透德育;组织活动,积极渗透德育;树立好自身形象,榜样渗透德育。把“教书”与“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臵上,正确处理好“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教书”时“育人”,“育人”中“教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的培养的正确方向。
来源:http://www.fjfcw.net/news/show/3311/ 来源:http://www.fjfcw.net/news/show/3317/ 来源:http://hou-lai.cn/news/show-12020.html 来源:https://5553000.com/555/882.html 来源:https://hs59.cn/hs/2584.html 来源:https://91zxpc.com/zx/1955.html 来源:https://hs59.cn/hs/2573.html 来源:https://www.91zxpc.com/zx/1913.html 来源:http://www.fjfcw.net/news/show/3391/ 来源:http://www.fjfcw.net/news/show/3378/
本文来自作者[尔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44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尔云”
本文概览:一、 教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你能当众体罚学生。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以沉着镇定、...
文章不错《怎样构建良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