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巩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好既有比较优势。同时,又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优化比较优势的素质,形成发展优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传统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目前,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日趋饱和,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各地均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外资流向也主要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我国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引起价格逐年下降。再加上我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出门市场过于集中,易遭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发达国家对我国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门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致使我国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问题,因价格太低或下降过猛而失去市场的问题。更何况我国与几个大的贸易伙伴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不利地位雪上加霜。

国际经济贸易遵循资源配置优势互补的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始于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际分工,从而使各国获益。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商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反映了一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可以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成为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竞争优势理论始于企业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企业内部环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是企业产生竞争优势的基础。

当然,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致使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结果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显然,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也不存在只要拥有比较优势就可发展壮大的国际分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丰富,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玩具业等,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是初级的,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例如,芭比娃娃在我国制造,销往美国,每个售价9.99美元,而我们得到的加工费是35美分。我国生产的DVD机每台批发价约为40美元,其中每台要支付专利费20多美元,除去配件和材料费,加工组装费用所剩无几。仅依靠劳动密集的优势,能生存就不容易,更谈不上竞争优势了。

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少、产品质量不高,这种中低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对的只能是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和日益下降的价格水平。因而,基于低素质比较优势的产业已成为夕阳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以高附加值拓展利润空间,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内在规律。提高比较素质,既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又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廉价劳动力的片面依赖会阻碍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过低的工资待遇也会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继2004年大幅缺工,2005年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缺工及招工难状况仍然存在。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61亿,占世界总量的26%,就业问题一直是突出的社会问题,招工难的现状反映了工资福利待遇实在太低,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经济增长的活力。调查显示,考虑到实际物价上涨幅度,这些年,珠江三角洲多数企业的工人工资水平升幅极小,很多是不升反降。不少报道说,珠江三角洲地区进城务工者的平均月工资在当地只够一天吃四碗炸酱面。由于工资水平低,我国的消费率也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消费率80%,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2003年我国消费率为55.4%。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随着原始积累的终结,提高全社会的收入水平是促进经济由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消费带动型增长的关键。这也意味着我国必须改变劳动力低工资、低素质的现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促进企业使用高素质的劳动者及改善技术装备水平。

优化比较优势素质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种实际表现出的竞争能力,是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迅速扩大,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增长空间有限。这是因为,国内市场化进程愈快,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也愈快,转换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愈迫切,同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弹性低。我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比较优势,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中自然要采取比较优势的贸易发展战略。但由于工艺技术、人力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滞后,致使产品的深加工受到限制,这种比较优势是初级的,难以形成竞争力。如,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由于我国向美国的出口多为低附加值的实物产品,而美国向我国的出口多为金融、法律服务、软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种表面的等价贸易却掩盖着深刻的不平等。而且这种并不平等的“双赢”,还是在不受干涉的“自由”贸易过程中才能实现,一旦加以人为限制,则我国连以8亿件衬衫换取一架“空客”或“波音”的机会也被剥夺。因此,如果我们不尽快优化比较优势素质,形成发展优势也就意味着失去比较优势而无优势可言。

如果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较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那么,较发达国家的引擎,就比发展中国家的引擎效率高。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或自然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比较优势结构在一段时期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但如果沉溺于这种比较优势,就会强化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领头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战略无力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我国要提高经济竞争力,就必须改变主要靠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格局,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增加产品技术与知识含量两方面着手,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和知识含量。

也就是说,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优化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素质,形成劳动和技术双密集型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出口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成本优势走向技术优势,是我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从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链条上看,我国最不具备优势的是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重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为我国的资源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来说,并不具备什么优势,甚至短缺矛盾将随工业化的推进而日益突出.我国每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指出,“如果中国企业都按照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价廉物美不再是中国商品的优势,而是中国企业的悲哀。”我们不能以世界加工厂而沾沾自喜,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提高比较优势的素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需要以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改善比较优势的素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型工业化之路。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用来形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的特别困境。其原理简述如下:贫穷国家或曰欠发达国家虽然处境艰难,但因为贫穷,它们却可能天然拥有某些经济学考量上的“比较优势”,比如低工资。这样,出于减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更大回报股东的原因,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那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主动或被迫迁移到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贫穷国家,为自己拿到更高的利润率与资本回报率,效果上也为贫穷国家创造了就业机会,缴交了税金,并激发了当地人市场意识与相应实践...于是,贫穷国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脱贫兴业,而逐步成长为典型的 '中等收入国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众收入的增加,该国家原有的产业比较优势可能风光不再,随着低端产业的利润增收也进入瓶颈,国民收入也进入胶着阶段。更高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不仅仅要求更多的投资与更高水准的人力资源(工资也相应高),更要求丰富、持续的独有创新与变革,以及训练有素的认识更专业的管理,以及可能更重要的,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这些,对于一个仅仅是实现脱贫的社会来讲,难度非常高。多数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如马来西亚)就徘徊在这一水平,难以提高。而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本身,就是《时代周刊》亚洲商务记者Michael Schuman在他一篇近文《逃出中等收入陷阱》

(Escap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一文中首先使用的。

韩国,是全球经济体中被这位记者看作最成功逃出陷阱的一例。尽管如此,我前些日子读一个欧洲国家制订的世界经济发展排名,在大类中还是把韩国列入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情况大约不是主流了,但还是有。

中国这样的资源相对贫瘠大国,能够养活13亿人,实属不易,可以想象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极高,跳出很难。但即便如此,显然太值得想方设法跳讲出来 -- 诚心希望教育深化改革,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种种弊端,开辟更多创新空间,鼓励更大程度社会横向纵向流动和多样性人才成长。教育在中国国民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重,在西方主流学者眼中,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跳离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惟愿这一代两代的朝野有识之士,应当鼎力扛起改革教育,挑战陷阱的使命,则这个国族展开的表现,应当不在韩国人之下。

本文来自作者[易青]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4124.html

(13)
易青的头像易青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易青的头像
    易青 2025年08月21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易青”

  • 易青
    易青 2025年08月21日

    本文概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我们既要巩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挥好既有比较优势。同时,又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

  • 易青
    用户082104 2025年08月21日

    文章不错《如何跨越比较优势陷阱》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