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可贵.古代圣贤君王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礼)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就是处理妥当的意思.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礼之用,和为贵(1.12)
全文翻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出自:《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作者: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主要内容: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和”以和为贵的“
原文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①,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
翻译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南怀瑾解读
“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礼的哲学,礼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礼仪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如“矫枉过正”四个字,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矫正得过分了,又是歪了。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
自悟
礼的应用讲究的是“度”,一切都刚刚好才是最合理的。对待孩子的错误也是这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错误,我们可以轻轻带过,如果矫枉过正则会起反作用。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以和为贵的“和”。
“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以和为贵”思想的特点:
儒家认为如果用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实是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
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但后来儒家却拿周朝的不同情形产生的周礼,强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发混乱,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说的“刻舟求剑”理念。
本文来自作者[仆钰珂]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352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仆钰珂”
本文概览:礼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可贵.古代圣贤君王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礼)来加以节制,...
文章不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