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测速传感器 原理是什么 分类是什么

测速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检测速度的感应元件。

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机械传感器和电子传感器。

应用最广泛的有霍尔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在磁场作用下,通有电流的金属片上产生一横向电位差。

这个电压和磁场及控制电流成正比:

VH=K╳|H╳IC|

式中VH为霍尔电压,H为磁场,IC为控制电流,K为霍尔系数。

在半导体中霍尔效应比金属中显著,故一般霍尔器件是采用半导体材料制作的。

用霍尔器件,可以进行非接触式电流测量,众所周知,当电流通过一根长的直导线时,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磁场的大小与流过导线的电流成正比,这一磁场可以通过软磁材料来聚集,然后用霍尔器件进行检测,由于磁场与霍尔器件的输出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利用霍尔器件测得的讯号大小,直接反应出电流的大小,即: I∞B∞VH

其中I为通过导线的电流,B为导线通电流后产生的磁场,VH为霍尔器件在磁场B中产生的霍尔电压、当选用适当比例系数时,可以表示为等式。霍尔传感器就是根据这种工作原理制成的。

现在高速公路上应用的是雷达速度传感器,具体工作原理我不是很清楚。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差不多就是霍尔传感器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的物理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纳米技术应用的领域有哪些你不知道

纳米研究在创造成千种新材料方面非常成功,但是分子自我组成有用的物体或是建造微型纳米机器方面仍只是设想而已。决定单个原子行为的定律与主导大型材料的定律不同。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必须首先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并充分利用其特性开展具体的活动。比如,以煤或石墨形式存在的碳元素结块不带电或光学性质,但是微型碳纳米管具有这些特性。碳纳米管的这些独特性质对于增强轻型自行车零部件的特性非常有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工程师对于更加精确地操作不同元素的单个原子所能取得多大程度的成功。

NNI的资金投入收到了成效:已经批准了2000~3000种人造纳米材料用于新产品。但是蜂拥而上寻找纳米技术的新用途时,我们是否忽视了其中存在的风险?许多分析人士怀疑其中有些纳米材料可能具有毒性,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经过严格测试,比如美国联邦药品管理局(FDA)要求药品在出售之前必须获得许可证。FDA对于新药测试的规定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一种新药开发和获得批准需要7~10年时间,花费达5亿美元。对于每一种纳米材料也作相似的规定可能会减缓甚至中断大部分的纳米技术研究。只有一小部分开发出来的纳米材料有足够大的市场能承担得住如此巨大的测试费用。

FDA的确要求纳米技术必须经过基本的毒性分析。是否我们应当更为谨慎地采取更多预防性措施,并要求对纳米材料对健康的影响进行更多的测试。还是说纳米技术的潜在好处需要我们加速这一领域的研究?如果我们不等上20~30年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怎么能知道如何解决潜在的风险?要有多少例的癌症、肺病以及精神疾病才能证明目前对纳米材料的健康风险所进行的测试是不够的?对纳米材料进行更为严格的测试很困难,因为难以确定这种材料会加工成食物还是药物,还是不会用来吃的东西,人一旦吃下去,到底有没有害。比如说,FDA一直很担心几十年来一些产品被标榜为食物补充品,从而不用像药品一样需要成本很高的测试,但是这些产品可能也是有害的。

可以假设的是,如果防水织物的涂层是有毒的纳米材料,随着衣物的老化涂层可能会气化,从而可能被人体吸入。此外,有些材料在转化为纳米粒子时会改变性质,就像水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会变成晶体、液体或蒸汽。再比如,如果你摄入了一点银,它会经过身体的系统不会造成伤害。在印度,银箔用来装饰甜点,可以当作食物服用,但是在美国不允许将银作为食物,因为银盐,以及与其他分子在一起的含银化合物是有毒的。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的是,其他的银盐以及银纳米粒子是反微生物的,经常用于作为医疗装置的涂层,比如伤口敷料,甚至用在洗衣机中以阻止致病微生物的生长。随着越来越多的致病性疾病演变为对抗生素免疫,银纳米粒子的抗菌特征将变得更加重要。但多数人无法清楚是否或者是在什么条件下,银纳米粒子可能与其他分子结合形成有毒的化合物。

太阳能电池或电池中采用的纳米材料是不可摄入的,但重点应当是在装置的使用寿命结束后废物的产生和废物处理问题。生命周期分析是用于确定一个大型项目的影响或新材料应用的指标之一。对于风险分析和环境影响分析非常认真的执行者,会努力控制偏见对其研究结果客观性造成的不利影响。一篇好的报告应当注意那些目前仍不知道的,要么是因为没有或不能开展必要的研究,要么是因为各种行动造成的结果太复杂,无法进行分析。在最好的情况下,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的各个问题可以通过风险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说明。在具备很多具体条件约束的背景下,认真的分析可以相当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报告将充满表明客观性的数字和图表。当然,环境影响报告和风险分析也可以包含许多价值判断,什么更重要、什么不那么重要,以及导致研究结果产生偏见的其他主观因素。

在加速发展和长期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往往加速发展会获胜。特别是在风险尚不确定,预计的利益巨大的情况下尤为如此。公众健康和环境风险加大是其中的权衡取舍之一。在产生和储存能量的纳米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机会成本。全球气候变化和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都是紧急事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效益低的工业产品的发展提供补贴。政策制定者格外注重潜在的好处,希望通过创新和规模化生产,将最终使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成本与其他非可再生的能源相比具有竞争力。尚无证据表明能很快实现这一目标。清洁能源的成本会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里不会低于煤电的成本。

同时,机会会失之交臂,因为额外的钱都花在了资助清洁能源,本来这笔钱可以用来资助其他的社会发展需要。政策制定者对于因为全球变暖应当放缓发展的观点持不同的态度。因此,我们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各种能源选择做出综合的权衡。清洁能源的倡导者认为对各种能源进行成本比较是一种误导。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商和供应商并不为他们的产品造成的环境和公众健康损失负责。他们提出对煤炭和化石燃料征收碳税,以弥补社会成本,实现公平竞争。但到目前为止,政客们对于如何应对碳排放税实施可能遭到的抵制并没有多少兴趣。对于很多政客而言,特别是那些所代表的选区拥有很强的石油工业,抵制碳税是否认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理由。

物理学科现有教授17人(其中博士导师10人),副教授17人。

李福利:男,生于1957年1月20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原子核多体量子理论、量子光学中原子与腔场相互作用动力学、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量子干涉效应与原子共振荧光光谱及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2001年6月评聘为校“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

张胜利: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软物质系统斑图的演化与生长控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EI收录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一百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丁秉钧:男,1946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接触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主编“纳米材料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研制的CuCr触头材料已创产值近4亿元。

陈光德: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1. 固体光谱学(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2. 非线性光学;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物理类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二十篇被SCI收录,截至2003年11月,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被国内外评论引用430篇次;

梁工英:男,195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纳米磁性材料。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课题有激光反应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快速晶化纳米双相NdFeB磁体,纳米软磁材料等。近年来共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外文26篇,被SCI 收录论文20篇,被Ei收录37篇,被引用30多次。

宋晓平:男,博士、教授,博士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7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获奖人)。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在英国里兹大学高访1年,2000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高访3个月。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40篇,发表的论文被他文引用40余次,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王永昌:男,193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红外上转换和光存储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纳米金属粒子的光学性质及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研究;原子分子的高激发态结构及碰撞动力学研究;微型激光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982年,“镧系元素三元络化物化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四)。1985年,“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一)。1994年,“与热核聚变和短波激光有关的原子参数的研究” 获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2003年,“物理新技术在生物膜液晶态结构及抗癌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四)。

张淳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像光谱技术; 空间光学;大气科学; 信息图像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及低维材料的光学性质等。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市工业攻关项目等,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308、863―2基金和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近两年在国际重要光学学术期刊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 A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篇;申请专利五项(已获4项) ;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校级教改项目8项;主编出版《大学物理》、《物理学》、《大学物理》(电子教案)等教材四部。先后获省(部)级、校级奖1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2002年获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3项;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物理学科共有12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物理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

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

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Huai Wei在固体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合作,提供实验样品材料,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

参加国际会议:

2002年以来学科教师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

2002年以来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情况: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55篇。

本文来自作者[花开浅夏]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2566.html

(14)
花开浅夏的头像花开浅夏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花开浅夏的头像
    花开浅夏 2025年08月19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花开浅夏”

  • 花开浅夏
    花开浅夏 2025年08月19日

    本文概览:测速传感器顾名思义就是检测速度的感应元件。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机械传感器和电子传感器。应用最广泛的有霍尔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在磁场作用下,通有电流的金属片上产生一横向电位差。这...

  • 花开浅夏
    用户081910 2025年08月19日

    文章不错《什么是测速传感器 原理是什么 分类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