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搬迁专家的监督指导下,搬运工人小心翼翼地把一箱箱文物运进南普陀法堂(藏经阁)。经过两年多的精雕细琢,南普陀法堂(藏经阁)昨日重建竣工,这两年在外“借宿”的珍贵文物,也从昨日起陆续“回家”了。
南普陀寺的法堂和藏经阁是同一栋建筑,建于1936年,一楼为法堂,二楼为藏经阁。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且周边环境潮湿,原有的建材已老化、损坏,并出现了木构件腐朽、蚁蚀、钢筋混凝土楼板严重变形等问题,2010年9月,建筑开始重建。
接触文物全程戴手套
昨日首先迁回的是存放在华侨博物院的经书、佛像等。记者在现场看到,搬迁所用的纸箱和木箱都是特制的,上面还有编号,每搬进一个,工作人员就要进行登记。
为确保万无一失,南普陀寺专门从北京请来文物搬迁方面的专家。这家国际珍品货运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辛署说,他们曾负责过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以及很多展览的文物搬迁,经验丰富。
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轻拿轻放,与文物接触的全过程都要戴手套,保护措施做得非常到位。
文物全部迁回后,还要经过约一周时间才能摆放完成。
文物将得到精密保护
据介绍,藏经阁珍藏有上万册佛经和大量文物珍品,有28尊玉佛尤为珍贵,因此藏经阁又称玉佛宝殿。这28尊玉佛用缅甸玉石雕凿而成,精美绝伦。
藏经阁所藏佛经中,有影印的宋代《频伽精舍大藏经》、明崇祯年间性旭和尚等人血书《妙法莲华经》、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等。
为了保护好文物,藏经阁是不对外开放的。文物“回家”后,将会在这里得到精密的保护。比如经书,每年夏天都要打开翻晒。
自动灭火装置不用水
重建后的法堂(藏经阁),布设了全新的监控系统,有多个摄像头,可全方位24小时进行监控,并实时向监控室传递数据。建筑内也有人24小时值班。
消防设施也是很特别的。藏经阁内配有S型热气溶胶灭火装置。据介绍,万一起火,它可以在短时间内用干粉自动灭火,而不是用水来喷淋,以免损坏经书。人员也都经过了消防培训,事实上,整个建筑所用的木料也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防火性能很强,一般火都燃不起来。
[揭秘]
红砖石柱是原构件
新的南普陀法堂(藏经阁),看上去仍有古老的闽南建筑韵味,原来,为了“修旧如旧”,一楼墙面上的红砖、题字石柱、石窗、栏杆的石柱等,都是重建之前拆下来的构件,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法堂地面铺“金砖”
一楼法堂的室内地面铺的是来自“御窑”的“金砖”(清代专门为皇宫烧制的,民间俗称“金砖”)。这种“金砖”不是金子做的,而是黑泥烧制的,现在国内只有一家苏州工厂能做。故宫里现在用的“金砖”,也来自这家工厂。
一块“金砖”的烧制需要28天,不能用明火,只能用谷糠的暗火慢慢加热烘干,排出黑泥的潮气。这样烧制出来的“金砖”能吸潮、防滑,越走越亮,今后厦门每年春季的回南天里,法堂的地面也绝对看不到回潮。
进口柚木不怕风雨
整个建筑所用的木料都是缅甸进口的柚木,不怕水,而且有特殊的香气,白蚁不敢吃。喷的是汽车用的哑光漆,风吹雨打都不怕。
藏经阁比重建之前增加了一个繁复精美的藻井,中心是莲花图案,边上还有象征吉祥的蝙蝠图案。
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何历代皇帝不改正它?
台北故宫全称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台北故宫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博馆扩建
196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馆开始兴建。
1966年,第一期新馆左右两翼扩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扩建工程从新馆两翼向前扩建完竣,陈列室面积达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10月,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
1984年,第三期扩建工程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库房和展场建立恒温恒湿、防火防潮、防震防盗等措施保护,又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
199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提出改建构想。隔年,第四期扩建工程图书文献大楼竣工使用,同年又增设“至德园”。
2000年,杜正胜接任院长,计划进行第五期正馆扩充整建,并推动故宫南部院区之规划设立。
2007年2月,正馆扩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非专业展览用之公共空间则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间增至8,852.69平方米。
揭秘故宫:满族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几百年来全国的政治中心,无数重大事件在此酝酿发生,影响整个国家的变迁。
帝制结束后,这里成为了博物院,供人参观,每天都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驻足观望。可是大家是否发现每一块匾额的门都是“错别字”,所有的门都没有弯勾,直通到底。
难道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就没有人看见这么明显的错误吗?那些至高无上的皇帝就允许这样的错字堂而皇之的存在几百年吗?那么明明故宫匾额“门”字是错字,历代皇帝为何不改正它?让我来给大家揭秘。
第一种解释:来源于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小故事
话说朱元璋做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之后大兴土木建设各种皇家宫殿府邸,一些年过去了,这些宫殿都差不多造好了。接着,朱元璋就找些人给他这些宫殿的门写门匾,找来找去,他选了当时号称书法“独步当代”的中书舍人詹希原去写门匾。
詹希原是明初最有名的书法家,经常为达官贵人的府邸题字题门匾,大家都以能获得他的真迹为荣。詹希原不知道是什么因素,总是,这写了几个门匾,那个“门”字的内钩总钩得那么高了大了一些。
一见这“门”字,朱元璋那脸就板起来了,越看越不对劲,越看心情越差。最后,皇帝怒了:朕这地儿是要召集天下士子贤达来的,你这钩这么大,是要堵住贤士进门的路吗?还是要堵住朕招贤纳才的路?这皇帝说啥就是啥吧,反正这事儿也很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风格。
总之,可怜的詹希原写着写着就被拖出去砍了头,简直再是窦娥之冤。
于是,詹希原写过的“门”字的钩都被涂掉了钩。
此后,明朝各处宫殿、衙门、城门的“门”字都不带钩,朱棣在北京建都城时也遵循了这个习惯。
第二种解释:想了解错字产生的原因,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的错字文化。
古代人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比较迷信,凡事都图个吉利。尤其是那些统治者,对于自己日常的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地点都非常讲究,生怕有什么影响自己的皇位和皇家千秋万代的。
也因此避讳了许多东西,改了许多字,当然其实就是一种避讳。如古代帝王的名字不允许百姓用,已经出现的名字要改名,甚至要改姓。最极端的是玄姓,因为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而改姓元,导致现在没有玄姓存在。
另外,皇帝基于政治需要,显示其功德,也把字改成自己需要的。如乾隆皇帝把鱼底下的灬改为三点水,三点水代表水,有了水,鱼就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类似的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错字文化。
下面我们结合古人的错字文化来分析匾额门字下面没有弯勾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门下面的弯钩容易刮坏了龙鳞,影响龙体,对皇帝的身体和长命百岁有影响。因此皇帝害怕门字有勾,为了避讳这个勾,强行把门字的勾都去掉。
第二种说法:是故宫曾经着火,但是却找不到着火的原因。皇帝很震怒,负责此事的大臣怕被杀头,就随声附会说是这是上天的震怒,通过匾额的门字下面的弯钩把火引出了的。皇帝就害怕老天,马上进行一系列的祭天行动。
总结:故宫匾额上的“门”字,之所以历代皇帝都没有去改,一方面是出于某种避讳,图吉利的写法,一方面则是有关招贤纳士、防火的说法,而嫩人最为认同的是“门”字本就没有对错,只是汉字演变过程当中的一种写法而已。从一个字的错化异变可以看出皇家里面的每一个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大说法。唯独可怜一个门,入了宫门还需要自去一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分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北1,000米、景山南门对面,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房舍9000多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宫殿和古建筑群。在世界宫殿建筑群排名上也居于前列。始建于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作为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先后有24个皇帝在此执政。
宫墙周长3千米,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并有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故宫的建筑部局严格分成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包括有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
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内廷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与皇妃、皇子起居生活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
故宫正门即午门,它与南面的端门、天安门构成了一个南北狭长的前庭。
故宫北门是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造型玲珑剔透。故宫外朝部分建筑高大威严,内廷则是精巧别致,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故宫以其豪华壮丽、气势磅礴的东方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和保存的大量稀世文物而闻名于世。
本文来自作者[华毓金]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21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华毓金”
本文概览:在文物搬迁专家的监督指导下,搬运工人小心翼翼地把一箱箱文物运进南普陀法堂(藏经阁)。经过两年多的精雕细琢,南普陀法堂(藏经阁)昨日重建竣工,这两年在外“借宿”的珍贵文物,也从昨...
文章不错《南普陀藏经阁重建竣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