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一个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2.《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3.《制度、增长与平衡——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1978-2008)》(与陆铭、陈钊、章元、张晏、罗长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4.《互联的关系型合约与中国奇迹》 (暂定名,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 ),即出
1. “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with Haibo Xu),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Springer),No. 3: 201-217, 2007.
2. “Interlinking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39, No.1: 161-187, June, 2007.
3.“Unbundling the Chinese Miracle: A Perspective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 (with Ming Li), forthcoming,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Springer),No.3, 2008.
4.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with Yan Zhang, Yuan Zhang, Zhao Chen and Ming Lu), ChinaEconomists,Dec., 2007.
5.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with with Yan Zhang, Yuan Zhang, Zhao Chen and Ming Lu), in Arthur Sweetman and Jun Zhang (eds), forthcoming,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6. 《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 《经济研究》 2007年第1期首篇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张军、周黎安主编《为增长而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 《市场互联性、关系型合约与经济转型》 《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0期首篇全文转载)
8. 《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 (与廖国民) 《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9. 《评拉丰、梯若尔教授<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 《经济学季刊》2004第3卷第3期
10.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 (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世界经济》2006年第10期首篇 (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首篇全文转载; 主要思想被《高校文科科研文摘》2006年第6期以《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条件和社会基础》为题首篇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期以《中国经济的“大国难题》为题转载)。
11.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之咒吗?——基于市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
12. 《千年史的经济学:一个包含市场范围、经济增长和合约形式的理论》(与陆铭)《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13. 《公共部门内部的激励机制:一个文献述评》,《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第1期, 81-96页
14. 《互联的关系型合约、内生的制度与经济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15. 《声誉租金、社会信任与家族制企业》 《学术月刊》2004年第9期
16. 《代理人有限承诺下的规制合约设计》 《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期
17.《论日本的融资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 《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
18.《声誉、认同与组织动态》, 《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19.《职业选择、人力资本流动与地区发展差异》《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20.《内外平衡的发展战略:新挑战与大智慧》(与章元) 《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第5期
21.《身份认同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22.《分流与聚合——用合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来解释中国历史》(与陆铭、陈钊)《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年6月卷(总第15辑)
23.《斯蒂格利茨与中国经济转型》 《文景》2006年第2期
24.《缘何“淮南为桔,淮北为枳”》 《学术前沿》2006年第1期
25.《如何判断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学术前沿》,2006年第2期
26.《理解东亚模式:从关系型社会到规则型社会的动态学》,2007年,《亚洲研究集刊》第3辑 (同时收录到Shanghai Forum 2007 Anthology) 1.《共享学术的喜悦与激情:复旦的一个青年经济学人群体》 《经济学家茶座》总第23辑,2006年4月
2.《合作的剩余》 《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1辑
3.《从合约角度解读传统社会文化》 《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6月7日
4.《哈佛大学为什么不设分校》 《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3月26日
5.《解读规制理论》 《中华读书报》 2004年1月
6.《李安的启示》 《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3月31日
7.《小资情调与上海经济学家》 《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10月13日
8. 《制度与“内部人-外部人”的分野》 《经济学消息报》2007年2月9日
9.《超越“华盛顿共识”》, 《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6月2日
10.《制度变迁的三个层次》 《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12月出
11.《 第三种变革》,《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11月10日B7版12.《制度密集型产业》,《经济学茶座》即出 1.《公共品提供的所有权安排及其绩效:一个理论述评》 (与包特)
2.《理解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
3.《软预算约束、流动性创造与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分权角度的分析》
4. 互联合约的理论:我们站在哪里了(与包特)
5. Dual Governance (with Ming Li)
6. Unbundling the Chinese Miracle: A Perspective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with Ming Li)
进展中的研究
1. “A Theory of Divisional Structure in Organizations” (with Julan Du)
2. “Inside Information, Outside Information and Modes of Democracy”
3. “A Non-Hayekian Theory of Elitism”
4. “A Model of Excess Capacity”(with Xi Zhang)
5. A Theory of Pitfalls of Partial Reform
6.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1.《银行监管》 (Dewatripont and Tirole) 2002年6月复旦大学出版社
2.《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Laffont and Tirole) 2004年3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货币和金融机构理论》(第1、2卷)(Martin Shubik),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王永钦4.《产业组织》(Stigler),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5.《演化博弈论》(Weibull),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6.《选择的智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1996-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7. 《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Tullock),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8.《宏观经济学》(Hubbard),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2007年5月
9.《公司金融理论》(Tirole),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月即出
10.《守规的代理人:良治的政治经济学》(Timothy Besley),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11.《货币银行学》(Hubbard),英文影印版(精编)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
我国之前在2017和2019年分别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峰会,一百四五十个国家参与,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公认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9月23日,“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暨第七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成功举行。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承办,上海市国际经济研究院、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发展与合作专委会协办。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蒋明军教授致辞,周汉民、盛斌、权衡等6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
倡议有效提升全球供应链安全
复旦大学罗长远教授以“‘一带一路’倡议与供应链重构”为题作报告,运用供应链网络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就“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进行深度分析。在数据分析中发现,2018年后,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断链和收缩的特征。
其中,相对于非“一带一路”国家,“一带一路”参与国在全球供应网络中的重要性提升,并且与中国的供应链关系增强。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提高了参与国从中国进口的份额。
也提高了世界各国从“一带一路”参与国进口的份额。研究还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依托,同时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一带一路
本文来自作者[温子萱]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15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温子萱”
本文概览:1.《声誉、承诺与组织形式:一个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2.《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与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文章不错《王永钦的主要作品》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