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
原文: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望着苍茫清寒的海色想起自己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孤零零的我一人在此遥望着朝廷。
繁霜洒遍,那是我一腔热血,洒向千万座山峰,染红了枫树的叶子。
望阙台是明代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写的一首诗望阙台中的名句。这句诗表达了戚继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人民的关心。
繁霜尽是心头血这句诗,表达了戚继光为国家、为民族不惜付出一切的决心和信念。在这里,繁霜象征着边疆的严寒和困难,心头血则象征着戚继光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句诗,则表达了戚继光对边疆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帮助。在这里,洒象征着戚继光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千峰秋叶丹则象征着边疆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困难。
整首诗望阙台表达了戚继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惜付出一切的决心和信念,以及他对边疆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帮助。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霜尽是心头血心头血比喻什么
心头血则是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这句话的比喻意味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失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含义是什么
戚继光的诗句中“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以及期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的心情。“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出自戚继光的《望阙台》。
望阙台
戚继光 〔明代〕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敌人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代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该句出自戚继光的《望阙台》,诗人要把自己的心头热血化作深秋浓霜染遍层林,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和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表达了他坚定不移为国家民族不计自我的决心和信念。
原文
《望阙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赏析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作者介绍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本文来自作者[孤柔]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114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孤柔”
本文概览: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原文:望阙台明: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译文:望着苍茫清寒的海色想起自己...
文章不错《繁霜尽是心头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