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与其贵妃杨玉环的缠绵哀怨故事,几乎无人不晓。《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等若干野史笔记资料,甚至于把他俩说成是一段可歌可泣的“生死恋情”,这无疑带有不少演义的成分,应该不足证信。
关于他俩的真实恋情,《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卷215―216中所记则大抵不虚。
那么,杨玉环究竟凭啥征服唐玄宗,让“三千宠爱在一身”呢?难道仅仅是后人所说的“姿色冠代”、“色压六宫”?
杨玉环确实是美艳绝伦、雍容华贵。但如果说她单纯凭姿色让唐玄宗对其迷恋得几近专一,似乎难圆其说。且不论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实际远不止这数,最多时达八千人),其中应该可找出几个貌可比杨玉环而较之更为年轻清纯的美少女。
就是杨玉环引荐的那三个自家姐姐,论姿色风韵与杨玉环也是难分伯仲。再说杨玉环还有“狐臭”之疾,靠常年泡温泉、洗药浴掩饰。
窃以为,杨玉环征服唐玄宗的“法宝”有三:
一是天生丽质,而且挺有女人味,符合唐代崇尚的丰腴肥硕审美标准;二是兴趣相投,其艺术天赋让唐玄宗感到“知音”难得;三是迎合有度,有时甚至是“欲擒故纵”。
《新唐书》上说杨玉环“姿质天挺”,“善歌舞,晓音律。”可见,这杨玉环不光是有张漂亮的脸蛋,丰艳的肌态,还是个艺术天才。她不仅歌喉甜美,舞姿优雅,又通晓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擅长击磬。当年诸王、郡主及宫中姐妹都拜她为师,自称“琵琶弟子”。
唐玄宗毕生嗜好歌舞,而且应该是历代帝王中音乐天赋最高的一个。他能作曲并演奏多种乐器,其中尤偏爱传自西域的羯鼓。他曾选拔数百名一等乐工,在宫中设梨园加以培训,有时自己亲自教授法曲,这便是有名的“皇家梨园弟子”。
《新唐书》又说杨玉环是“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杨玉环的确是天性聪慧,善于揣摩唐玄宗的心理,懂得如何迎合。野史上说某日唐玄宗与亲王下棋,并令贺怀智独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前观战,眼看皇帝要输,便将怀里的猫扔在棋盘上,扰乱了棋局,唐玄宗因此十分高兴。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演义罢了。
《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则记载了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两次重大冲突,似乎可认为是杨玉环使的“欲擒故纵”之计。
当皇帝的整天介听腻了阿谀奉承话,而杨玉环却在皇帝面前耍性子。天宝五年,她竟对玄宗出言不逊,皇帝一怒之下令其回她哥哥家中。
这天,唐玄宗闷闷不乐,午膳也不用,见谁都不满意,还用鞭打人。高力士试探着奏请把贵妃院中备用物品送给杨玉环,玄宗便赐御膳给贵妃。
在《杨贵妃秘史》扮演杨玉环的演员叫什么名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 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有研究说,唐朝杨贵妃没有死,逃到日本,并有了很多后人是真的吗?
1994?版:鲍芝芳导演执导的《杨贵妃外传》又名《杨贵妃秘史》,以电视**的模式播出,仅有4集。杨贵妃一角由舞蹈演员周洁饰演。本片讲述杨贵妃在马嵬坡被唐玄宗赐死之后侥幸存活,东渡日本后安享余生的故事。
2009版:《杨贵妃秘史》是由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电视剧,尤小刚执导,殷桃,黄秋生,王洛勇,刘灿、张颂文,石小群等主演。
杨贵妃演员 殷桃
该剧中的杨贵妃,少了世俗的野艳,多了女人的娇羞。“世间千万女人,独爱玉环一人”的花心皇帝李隆基,也是史上儿女最多的帝王。为什么未给李隆基添儿增女的杨贵妃会得到玄宗的专宠。为什么盛世之君,放弃后宫众多佳丽,把儿媳奉为人生挚爱呢。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一代绝世美人杨贵妃香消玉殒在马嵬坡上,两年后,挖开的贵妃墓中却找不到贵妃的遗体,杨贵妃可能会在马嵬坡死而复生吗?如果这位绝世美人真的幸免于难,她最终又去翻开史料,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传奇女子杨玉环。在大唐悠长的 历史 进程中,杨玉环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子。她的父亲是杨玄琰,她容貌绝色,通音律,擅歌舞。杨玉环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杨贵妃出生的时候唐玄宗就已经35岁了,杨玉环和李瑁成亲时也才不过16岁过了三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去世,唐玄宗非常伤心,没有找到可以陪伴自己的女子。
这时,就有人给唐玄宗出主意了,有人就对唐玄宗说有个女子实在是貌美,可惜是您的儿媳妇,玄宗可不管这么多,他正愁找不到满意的人陪伴自己呢,于是他就召杨玉环进宫,此时杨玉环仅仅19岁,见面以后唐玄宗果真惊叹于杨玉环的美貌,于是唐玄宗就把自己的感情全放在杨玉环身上了,也不管儿子的感受,反正自己是心满意足了。
唐玄宗如此宠爱杨玉环,后来还荒废朝政,这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大臣们都说杨玉环是红颜祸水。当唐玄宗带杨玉环外出时,底下人的怨气就爆发出来了,大家都说如果想要继续前进就要唐玄宗把杨玉环处死,杨玉环深知众人是容不下自己,于是也就死了一条心,同意自缢,杨玉环死后唐玄宗确实悲痛不已,日后天天思念陪伴自己的杨玉环。于是白居易写出了《长恨歌》歌颂两人的感情。
杨贵妃的生死之谜一种观点认为,杨玉环或许死于佛堂。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后只得下令。杨贵妃“遂缢死于佛室”。
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
也有人认为,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这可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的“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诗句,都认为杨贵妃被乱军杀死于马嵬驿,而不是被强迫上吊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驿,只是被贬为庶人,并被下放于民间。
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本人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蕴含着另一种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最后逃亡到日本。
1984年出版的《文化译丛》第五期,张廉译自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一文说,当时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为贵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难解。
杨贵妃真的没有死,而是逃到日本了吗?其实,杨贵妃的坟墓真的出现在遥远的日本,这里面还有个相当耐人寻味的传说。
位于日本山口县油谷町的二尊院,院内有杨贵妃的坟墓,并藏有两本古文书记载着当地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内容是这样的:
唐天宝15年7月,一艘空舻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岛西侧的唐渡口,这艘船似乎漂流了很久,而船上有位气质出众的美女躺着,随侍在侧的侍女表示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爱妃杨贵妃。原本因为安禄山之乱而要被处死,但皇帝不忍心而命令近卫队长秘密地做了手脚,让杨贵妃坐船逃走,因而漂流到这里。
之后,救了杨贵妃的当地居民细心照料杨贵妃,但还是回天乏术。当地人将她葬在可看见海的久津丘上,而这个坟墓就是位于当今二尊院内的五轮塔。由于当地相传参拜杨贵妃墓可“心想事成”,因此相当多的信众就此聚集。另一方面,唐玄宗在某一天晚上梦到杨贵妃,告诉他:“我漂流到了日本。”
玄宗相信了这个梦,立刻派遣白马将军陈安前往日本,为了凭吊杨贵妃的灵,还带了两尊佛像,即阿弥陀佛与释迦如来。但是日本这么大,陈安也不知道到哪去找杨贵妃,因此将两尊佛像留在京都的清凉寺就回国了。不久之后,日本朝廷得到了杨贵妃墓在长门(今山口县)久津天请寺的消息,就立即将两尊佛像移到天请寺,日本朝廷赐名该寺叫做“二尊院”,这就是今天二尊院的由来。
目前日本的二尊院内,除了有杨贵妃的坟墓以外,还有一尊白色的杨贵妃像,院内还种植着30株原产于中国山东省、杨贵妃最爱吃的肥城桃。二尊院所在的油谷町也被称为“杨贵妃之里”,如果传说属实,相信这是杨贵妃为细心看护她的人们,所留下最后的谢礼吧?
结语说杨玉环没死实在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日本很推崇白居易,不少人读过《长恨歌》,他们不接受杨玉环的死,于是就把事情往好的方面去美化罢了。
打破零回复, 历史 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叛,兵锋直指长安。次年(756年),杨贵妃随唐玄宗逃亡蜀中,途经马嵬驿,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随后,哗变禁军士兵认为杨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皆因杨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于是包围唐玄宗住处,要求处死杨贵妃;为求自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说,不得已,含恨赐死杨贵妃。
不管《新唐书》,《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大致相同,再者当时情况危急,加之参与哗变的禁军很多都是唐玄宗的亲随,想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放走杨贵妃或假死不太可能,足见杨贵妃死在马嵬驿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至于逃到日本,多半是有些人希望杨贵妃有个好结局或故事情节的需要吧。
要说有争议的话,杨贵妃被赐死的方式倒是有争议,主流记载是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一些唐诗中描述是死于乱军之中,还有说法她是吞金而死的。
一切纷争早已化成尘埃埋入地下,但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已成经典,让后人追忆。
关于杨贵妃没死,而是逃到了日本一说,有也是传说,也有附会的,但是都说不上研究。而杨贵妃和唐明皇之间也算不上爱情,最多是用着顺手罢了,要不怎么会有“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诗句呢?若是爱的要死要活,应该孔雀东南飞才对啊。
所以杨贵妃的死,恰恰证明了帝王所谓爱情的虚伪性,这就够了,即便是杨贵妃逃到了日本,这一段天宝年间的轶事也是到了头了。
不过类似的传说到也不单单是杨贵妃逃到了日本,也有传说徐福也是到了日本,最离谱的是武大郎其实也没死,而是逃到了日本,还做了天皇,日本国旗就是烧饼模子印的,而且因为武大郎的缘故,日本人都长不高……
这些传说您信吗?听过看过,呵呵一笑也就过去了。
不过在 历史 上,直到辛亥革命之前,在国内犯了事的,闯下滔天大祸的人,日本确实是个很好的避祸处,逃过去的人到也不少,逃过去后就地生根,开枝散叶的人也是有的,可能这些就是某些人的“研究依据吧。
本文来自作者[北辰超级甜]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084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北辰超级甜”
本文概览:“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与其贵妃杨玉环的缠绵哀怨故事,几乎无人不晓。《杨太真外传》、《开元天宝遗事》等若干野史笔记资料,甚至于把他俩说成是一段可歌...
文章不错《历史解析:杨贵妃征服唐玄宗的三大“法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