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故居的石碑上刻着一句话:“掉哪妈!顶硬上!”是什么意思?

“掉哪妈!顶硬上”据说是袁崇焕在作战时的口头禅,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虽是文官,却是蛮性十足,倔强的很,这句粗话颇能表现他的性格,表达了袁崇焕对侵略者的切骨痛恨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

军事天才努尔哈赤凭借祖宗留下的十三付甲胄起家,带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崛起于东北,纵横白山黑水间,在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

在此后与明军几次交战都是大败明军,杀的明军将士心理上阴影深重,提到“辫子兵”时不免谈虎色变。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说的是女真熟习弓马,强悍善战。努尔哈赤在遇到袁崇焕之前,从兴兵起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还以少胜多几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虽然是个文官,却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老兵,就会问他们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年轻的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袁崇焕是个善谈的人,喜欢和朋友通宵不睡地谈天说地,说一些兵戈战阵之事。

在他得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当了一名知县,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可能是在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辽东军事的见解,被御史侯恂相中,破格提拔留在了兵部,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四年多时间内,明军打一仗败一仗,覆没了数十万兵马,就在京师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自个儿骑马从北京到山海关内外转了一圈,回来后奏报:“给我足够兵马粮饷,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一个南蛮就此和距家乡数千里之外的辽东捆绑在一起,朝廷正在忧急惶惶之际,听他讲得头头是道,也顾不上追究他擅离职守,便升他为兵备佥事,助守山海关。袁崇焕虽然从没上过战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到做到,终他一生,清兵不能越宁远城一步。

袁崇焕申请从他的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他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广西狼兵雄于天下恬不畏死,朝廷对于他的请求都予以批准,袁崇焕到山海关后,当时的辽东经略是王在晋,王在晋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难民,袁崇焕当夜出发,一个书生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他的胆量。

当时在第一线的宁远没有城墙,根本无城可守,而明军的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稍具军事常识的都能看出来这样太过危险,山海关一失,敌军就可以攻到北京,袁崇焕就提议在关外守关,胆小的王在晋觉得有道理,不过只想在离山海关八里远的地方八里铺筑城,袁崇焕说这么点地哪够,跟王在晋争论,可惜官没他大,王在晋就是不采纳,气的袁崇焕越级奏书给首辅叶向高,叶却也没听他的。

宁远北边十三山有难民十几万被清兵困住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的时候,袁崇焕向孙承宗申请自己带五千兵马驻扎在宁远以声援十三山,然后派将领带兵去十三山救回难民,孙承宗和总督王象乾商议后没同意袁崇焕亲自去宁远,一面派兵去宁远,一面让王在晋去救援难民,结果王在晋救援失败,十余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

孙承宗对此很生气,便召集众人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袁崇焕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孙承宗亲自出关巡视,肯定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接替王在晋的位置,成为辽东主帅,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袁崇焕到了宁远后,高规格的筑起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善待百姓,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修筑竣工。宁远城离山海关二百余里,这座城墙修好后,明朝的国防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关外汉人纷纷涌入,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

孙承宗和袁崇焕两人相得甚欢,定下计策稳扎稳打,相继占据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也因此成为内地。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胆小鬼高第接替其职,居然下令关外军民撤进山海关,袁崇焕蛮性发作,誓死守在宁远,还把母亲和妻子也接到宁远,高第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掉,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旦,气的袁崇焕不知道骂了多少句三字经!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又看到高第这番折腾,知道这个高第没啥用,袁崇焕必定无人支持,于是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来攻宁远。

大敌到来,辽东主帅高第这么荒唐,是指望不上了,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弃城还是守城?宁远一城孤军,守军不过一万多人,怎么能挡满清倾国之师。袁崇焕牙一咬:“掉哪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

受到袁崇焕的感召,守城的将士们象打了鸡血一般,人人热血沸腾拼死守城,清兵来势汹汹,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一个个凹坑,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又是喊道:“掉哪妈,顶硬上。”亲自搬石来堵缺口,连受了两次伤,打战的时候,反而是这种粗话口号更能激励士气。在袁崇焕榜样之下,守军人人奋勇,与清军血战三日,努尔哈赤中炮落马,七个月后含恨而逝,清兵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辫子兵”所向披靡的神话至此破灭。

袁崇焕也得以喘一口气,重筑锦州城,紧锣密鼓的打造关宁锦防线,一年多后,皇太极兴兵攻打锦州、宁远依旧无功而返,这次宁锦大战中,也是受到袁崇焕忠勇的感召,老滑头赵率教奋死拼命,连魏忠贤派来监军的太监刘应坤、纪用也分别在宁远、锦州城上督战,勇敢的很。

清兵见攻不下宁远,知道关宁防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自沈阳绕道蒙古向北京进攻,袁崇焕得讯后率九千关宁铁骑星夜驰援,终于比清兵先到达北京,清军得知袁军已到北京城下,都是大惊失色,未战先怯。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九千关宁铁骑与十余万清军血战于北京城下,互有胜负,最终清军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

崇祯帝这时候吓得屁滚尿流,见清军没有远退,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知道敌强我弱,坚持等待各路勤王部队,然而多疑的崇祯和大臣们不懂军事,京城的老百姓更不懂,他们不知道袁崇焕此时调兵守陵、抄清兵后路意欲何为,于是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还说清兵是袁崇焕引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反间计虽然拙劣,却还是成功了。

于是崇祯帝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祖大寿吓得手足无措,出城后等了三天却等到崇祯说袁崇焕谋叛,祖大寿闻之大怒,率兵出走,崇祯这一下急了起来,劝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让他回防京师,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后来还是以国家为重,亲笔写信让祖大寿回来,祖大寿阅信后大哭,领兵而回。

北京城里崇祯又催满桂出战,满桂虽知不可出战,但不出战势必和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下只得和总兵孙祖寿等出战,最终满桂和孙祖寿都战死,幸得此时祖大寿抄了清兵后路,皇太极对袁部深有畏惧,此时后路又受到威胁,于是领兵退去,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

袁崇焕蒙冤下狱,清兵退去后,崇祯就迫不及待地要把他杀掉,不管朝中大臣如何上疏求情,祖大寿愿削职为民请赎袁崇焕,崇祯一概不准,他是铁了心要杀袁崇焕,可怜袁崇焕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他千里奔驰来救援的京城百姓还花钱买他的肉吃,一钱银子一片肉,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于地下,他的一位姓余的仆人,半夜里偷偷的收了骸骨,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姓余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也葬在袁墓旁,他的后世子孙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说是为了祖宗的遗训。

为什么说坐怀不乱柳下惠?

据说在汉末年间,有个女人名叫佳儿。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一直都是跟着姨妈生活。佳儿和一位姓李的书生互相爱慕,而且也定了亲。在过去非常的保守,即便是定亲了也不能够经常见面,更不能够有出格的举动。

这个李书生也是饱读诗书的人,虽然知道不可为,但是无奈两个人正在热恋之中,如何能够忍受这个相思之苦呢?过去,定亲之后也要再过好长一段时间才会成亲,在这段时间里李书生就经常跑到佳儿家里去偷看她。

因为每次来的时候都是偷偷摸摸的,所以生怕被人看见。每次见面也就是说说话,不敢有什么越轨的举动。佳儿住在姨妈家,也很担心被姨妈发现这件事情。于是,每次见面的时候,只要听到姨妈的脚步声,就会马上提醒一句:姨妈来了。

李书生只要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要赶紧跑了,或者是躲起来。终于两个人熬到了成婚的那天,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李书生正准备和佳儿进行一番恩爱,就见到佳儿羞红了脸。

李书生还以为是佳儿害羞,就听到佳儿说了一句:姨妈来了。李书生毕竟是一个读书人,转念一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个意思。已经结婚了还担心姨妈做什么,那就是今天不方便,很快就明白了佳儿要表达的意思,是女子每个月的葵水来了。

李书生意会之后就停止了举动,从那之后这个委婉的说法就被保留下来了。直到现在女生还是经常用?大姨妈?来指代自己的月经,这种说法现在大家都已经熟知了。

武则天临死时说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她的碑石上没有刻字呢?

“坐怀不乱柳下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关于“坐怀不乱”的典故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扩展资料: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本名展获,字子禽(一字季),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平阴孝直镇一带。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

参考资料:

柳下惠(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百度百科

武则天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武则天生前最后一句话的说法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去皇位,称她为泽天皇后。第二个问题是不可能证实所说的话。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死于公元705年,享年82岁。她出生于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东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也是最老的(67岁)和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14岁时进入后宫,成为唐太宗的人才。唐太宗赐他?无梅?之名。唐高宗初年,他是昭仪,后来的皇后,皇后。他与高宗李贽并称为?两圣?。公元690年,他自立皇帝,洛阳为都城,改为神都,建立了五洲王朝。武则天时期,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她死后,武则天和唐高宗李贽一起葬在乾陵。陵墓前有两块巨大的石碑,一块在西边叫?书生碑?,另一块在东边是武则天的?无言碑?。武则天为何在陵墓前立?无言碑??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武则天的?无言碑?是用来自吹自擂,展示她的伟大功绩和美德,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武则天之所以设立?无言碑?,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罪很严重,她觉得最好不要写碑文。

第三,武则天留下一块没有文字的碑,供后人自由评论

如果吴家继承了大一统,大臣们是不会接受的。在人们的心中,他们只承认李唐家族。因此,吴氏家族上台后,只会以叛国为理由而被推翻。

虽然她是皇帝,但她仍然无法改变自己是女人的事实,一个女人所下的诏书也不会被世人所承认。

所以她想成为女王,这样她死后不仅有出路,还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让李家无话可说,这也让李家的土地在她之后安全地保存了200年。

本文来自作者[冷之]投稿,不代表泰博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taplesadv.cn/ds/10145.html

(14)
冷之的头像冷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冷之的头像
    冷之 2025年08月16日

    我是泰博号的签约作者“冷之”

  • 冷之
    冷之 2025年08月16日

    本文概览:“掉哪妈!顶硬上”据说是袁崇焕在作战时的口头禅,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虽是文官,却是蛮性十足,倔强的很,这句粗话颇能表现他的性格,表达了袁崇焕对侵略者...

  • 冷之
    用户081602 2025年08月16日

    文章不错《袁崇焕故居的石碑上刻着一句话:“掉哪妈!顶硬上!”是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泰博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